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为什么加入杭州的这所世界top大学?他们用科研硬实力告诉你答案

更高速的“中国芯”,太空里最准的“钟”、最小尺寸的全介质微纳激光……这些面向各个领域国家重大需求的前沿科技突破,背后的科研人员都来自杭州的这所世界top大学——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简称杭高院)。

杭高院作为中国科学院体系在西子湖畔的一脉分支,实施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为两翼的“一核两翼”发展战略。

在这里,不到四年时间中产出了许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它们来自这个集体中一位位志存高远、踏实努力、创新奋进的科研工作者,一起走近他们的故事。

邱枫

一块晶圆里藏着的科技与未来

今年3月,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邱枫教授团队所研制的新一代电光晶圆与芯片,为突破通信技术发展瓶颈解决3-15nm芯片制程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荣获“华为”颁发的特殊荣誉。

晶圆具有电光、压电、非线性等多种效应,能够实现单材料多功能覆盖、简化集成工艺,在集成光电子技术中有着巨大的应用价值;而高速芯片能够支持4-6G通信、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个应用场景的需求。

“未来或许可用更低的成本将更快的芯片、更大带宽的高速通信带入百姓生活。”

邱枫教授在国外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十余年,在新型电光材料与晶圆、高速光子器件与芯片方向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在NatureCommunications、NanoLetters等著名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相关成果多次作为特邀报告,在OFC、SPIEOptics+Photonics等光电领域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被应用于NissanChemicalIndustries、SumitomoElectric、Toyota等公司的工业产品。

尽管已经在国外获得了永久职位,但他深知作为中国人肩负的使命。回国加入杭高院后,在杭高院的全力支持下,邱枫教授迅速组建科研团队,创办了“聚合电光(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使科研成果正在走向实用化,打破了国外厂商对相关技术的垄断,直接服务于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邱枫教授说,“作为信息领域的支点性技术,光电子芯片一直是国际竞争最激烈的领域。而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的持续高速发展,更是对晶圆与芯片的可集成度、能耗与速率等性能提出了巨大挑战。特别是当前的形势下,只有自主研发材料与芯片的核心技术,才能消除威胁国家安全的巨大隐患。”

杜鹃

科研路上,兴趣为帆,坚持作桨

“我从小就是个好奇心特别重的人,探索科学的神秘、享受过程的乐趣、不期而遇的惊喜逐渐培养了我对科研的兴趣。”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杜娟说。

杜鹃上大学的时候还不满17周岁,所以大学对她来说既新鲜又迷茫。当时的她成绩非常优异,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在一路读研读博及出国留学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探索的价值和做科研的乐趣,这激起了她的好奇心。不知不觉中,坚定地踏上了科研的道路。

杜鹃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科院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B类专项等项目,获中科院巾帼建功先进个人、中科院创新交叉团队带头人等称号。

近年来,杜鹃团队面向集成光学等前沿应用需求,以激光技术小型化为牵引,开展了新型增益材料的微纳尺度下超短激光等激光新原理与机制的探索,成功实现世界上基于传统激光腔的最小激光器(其三维尺寸仅为亚波长量级)及多种LED发光器件等工作。

眼下,杜鹃团队正围绕硅基光电子芯片片上光源的瓶颈问题,基于新型半导体材料钙钛矿为增益介质,开展相应的微纳光源研究,她希望可以尽快解决电泵浦条件下限制钙钛矿微纳激光发射的若干关键问题。

作为“她力量”的代表,杜鹃一直以来坚持,女性科研工作者更要用“硬实力”说话。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从事科研工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耐得住寂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以及胸怀人类的科学精神,再加上自己的科学素养积淀和天才灵感,这才是科学家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而绝非是性别。”

许学森

传递薪火,照亮光明前程

2023年9月10日,杭州第19届亚运会圣火传递至嘉兴站,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以下简称杭高院)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副研究员许学森作为火炬手,高擎“薪火”完成了第83棒火炬传递,与各行各业代表一起护航亚运、接力传跑!

“我的整个火炬传递路程只有50 米左右,从我接到火炬到将火炬传递出去只有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但我的内心无比激动,感觉非常神圣!”。许学森分享了这份喜悦。

2020年杭高院建院之初,许学森就作为博士加入杭高院,在起跑线与杭高院一同经历风雨,见证发展。2022年他博士后出站后选择继续留校,从事月球、火星、小行星光谱探测的相关研究工作,科学家利用他参与研制的科学仪器,发现了月球上可能存在水,也发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水的证据。参与研制的空间飞秒光梳仪器已随梦天舱上天,进入国家空间站实验。

他说,科研背后也是一种精神的坚持。“无论科研精神还是体育精神,都是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要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要创新合作共赢,只要把这些品质理解透彻,贯彻到平日的日常工作中,相信科研征途一定是光明的!”

孟令强

90后航天人参与研制太空中最准的“钟”

在杭高院,很多科研人员都能获得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的机会。

北京时间2022年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着中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并于11月1日4时27分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由杭高院研制的空间窄线宽激光器和空间飞秒光梳随“梦天舱”一同升空,助力构建的高精度时频科学实验系统的成功应用,构成了目前太空中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最高的时间频率系统,对人类重新定义时间标准、卫星导航、深空探测、基础物理量测量、相对论验证、量子通信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发射当天,团队成员孟令强在现场求婚的视频刷爆朋友圈,并迅速登上人民日报、中青报等央媒头条,“有仰望星空的浪漫,有脚踏实地的幸福,真好!”“这就是不负国家不负你嘛,科技工作者独有的浪漫!”……广大网友纷纷点赞和送上祝福。

能带给无数网友感动和鼓励的,不仅仅是因为“太空级的浪漫”,更多的是青年科研人员投身科技报国,将小我青春融入祖国建设的情怀和精神。

2020年,孟令强博士毕业以后就来到杭高院,作为光学主管设计师投身空间站高精度时频柜窄线宽激光器载荷研制项目。“作为一个航天人,我希望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能融入祖国的航天事业里。”孟令强说。

作为窄线宽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他却坦言自己的付出微不足道,“这个事情其实很多科研人员都能做,我很庆幸因为来到杭高院,获得了这样宝贵的机会。真的特别感谢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学校各部门给予的大力支持和保障。”接下来,他还会参与巡天望远镜、引力波探测太极计划等重大项目。

杭高院里还有许多科研工作者的故事值得去叙述,他们是学术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开拓者,是在各个领域攀登高峰的勇士,是这个时代最鲜活有力的面孔。杭高院给了他们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助力实现心中理想。

在这里,把兴趣变成一生所求,和志同道合的人并肩前行,让科技前沿的探路者成为托举你奔向远方的臂膀。打开广阔的天地,书写未来的无限可能。

记者:方玉倩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page.om.qq.com/page/OqqTO4jSWLhJSk_mV7PG-zCw0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