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众点评被曝泄露用户隐私用户隐私保护为什么这么难?

本报记者 陶娅洁

前阵子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涉嫌侵犯用户隐私的风波还没完全过去,人们信赖的生活服务平台——大众点评也卷入了这场漩涡。

据《经济日报》报道,有用户反映,在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会看到微信好友关注餐厅、点评景点、签到酒店的信息,且自动关注无法删除。报道中的北京消费者李女士按照大众点评的指引绑定了自己的微信后,就发现她的大众点评首页开始频繁出现她的好友关注过哪个餐厅、点评过哪个景点、签到过哪个酒店,而且这些好友的名字都是他们在她微信好友里的名字。发现大众点评会和好友分享自己的动态后,李女士赶紧在大众点评的隐私栏里关闭了通过微信号搜索自己的权限,并且在微信的授权里取消了对大众点评的登录授权。尽管如此,李女士仍在点评的“附近”信息流里发现,在两个餐厅下还有“好友vivi曾默默关注了此店”“好友木北护肤经理曾默默关注了此店”的信息。

该事件曝出后,大众点评方面作出了回应,表示将对产品进行整改和升级,新增“一键停用第三方全部社交关系”功能;此外,通过微信登录大众点评后,对于导入好友功能,在仅支持用户手动关注好友的前提下,给予用户充分提示。相关产品功能将从7月10日起上线生效。

大众点评一事让人们再次将目光投向用户隐私保护领域。“你要享受多少便利,就得让度多少隐私。”有互联网大佬如是说道。这番话就像一个警世预言,一次次在现实生活中上演。

如今,不管你是在网上聊天、看视频,还是购物,只要你使用互联网服务,就会把个人信息交给互联网公司。甚至有一个说法是,所有网民都在给互联网公司打工。因为人们在网上的行为给互联网公司提供了海量的数据,互联网可以用这些数据做很多事。我们一旦使用某款软件,就不知道自己的信息会被用作什么用途,也没办法删除。每个不经意的点赞、随手发出的评论,就像一块拼图,在网络上逐渐还原出那个数据化的你,它代表了你的兴趣喜好、你的购物倾向和你的痛点所在。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用户信息的交叉比对、信息推送变得极其容易,在商业转化方面效果显著,很多没有抵挡住诱惑的企业就难免会出卖用户隐私以换取商业利益。

用户隐私易被泄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我国目前对用户信息保护还没有一套系统的、成型的法规,惩罚力度不够,企业违法成本低、用户维权成本高。

有专家指出,隐私泄露的风险增加,主要源于个人信息被暴露的环境和应用场景增加。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为了获取一定的服务“牺牲”了个人信息,有些甚至是不自觉的行为。就比如,我们愿意在大众点评上发点评、点赞、收藏,是因为我们愿意和陌生人分享自己的体验。但当这些私人的体验赤裸裸地展现在生活中的好友面前时,我们难免会感到不适。

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事情一再上演?

首先,平台难逃其咎。因为平台拥有客户的授权和信任,因此也应该尽到保护用户数据的责任。此前,因360水滴直播事件祎陷入舆论漩涡的周鸿提出了“用户隐私三原则”。数据的所有权应该归用户所有。互联网公司只是对这些数据进行临时托管。有一天如果你不用某个服务了,应该有权要求它把你的数据删除;用户应有知情权和选择权。

其次,相关的监管制度也应加强。网络安全专家、白帽汇创始人赵武表示,目前信息泄露不断发生,但相应的技术安全规范和要求仍未出台,公民的个人信息仍处于“危险期”。因此,无论是网络平台、电信运营商、立法部门还是执法机关,都应该努力协作,利用新技术架起一道防火墙。无论是哪个环节缺位,都可能功亏一篑。

再者,如果消费者数据安全被侵犯,有两条追责路径可走。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春彦表示,第一条是通过民事诉讼维权,但成本巨大。这一方面体现在单个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另一方面大量的诉讼会给司法机关带来压力。目前中国消费者真正愿意诉诸法律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情况仍然少见。能不能落到执行层面,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11A00B36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