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故事已经贬值,内心的神秘还有价值

韩松落(专栏作者)

“在我看来,姜文电影里,那种作者性的表达,对观众观看深度的探索甚至冒犯,不但没有过分,甚至远远不够。”

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不出意外地,获得两极口碑和极大争议。而这种现象,通常出现在那些作者心比较强烈的电影中,看得懂的,有感应的,就会非常非常喜欢;看不懂的,没有感觉的,就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冒犯。

从观众角度看,这种现象很正常,面对相对个性化的表达,当然会有个性化的反应,但对电影创作者来说,这种现象是否合理呢?电影创作者的个性表达,电影的作者性,到底有没有边界?

在我看来,姜文电影里,那种作者性的表达,对观众观看深度的探索甚至冒犯,不但没有过分,甚至远远不够。

要知道,我们是经历了将近二十年的电影衰退的,这些年里,我们看到的电影,多半保守、拘谨,其中的探索意识,个人表达,别说跟世界上优秀的有作者性的电影有差距,就跟我们八十年代的国产片,都有相当大的差距。甚至,跟很多美剧英剧比起来,都已经远远落后了。

就说大卫·林奇“双峰”系列吧,从1990年开始,《双峰镇》的故事,让他拍了整整三季,29+ 18集电视剧,还有一部大电影,一部花絮电影和两部小说《双峰:神秘史》《双峰:最终档案》,以及无数衍生品。从商业上、影响力上,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事实上,这个系列,完全是反叙事的,所谓的故事,诡异离奇,故事的背景,神秘莫测,和超自然现象、不明飞行物有着密切关系,它真正要描写的,是一个超自然的世界,是梦境,是内心的光怪陆离。2017年推出的第三季,完全是天马行空,把那种神秘感推向了极致。

它的存在有何必要呢?人的需求是各种各样的,有时候,我们想看一个结实的故事,有时候,却只想在某种情绪里沉溺。尊重不同的需求,是我们对自己的善举。

我们之所以对这类电影不满,对表达内心情绪的电影极度反感,是我们的文化本身,就是重现实,重眼前所见的,是“不语怪力乱神”的,拒绝个人情绪表达的,文学和电影,要讲道理,要帮助人认识所谓历史。这五六十年,我们所受到的文学教育(当然也包括电影教育),也都是现实主义方向的,而现实主义,有时候是一种集体主义,是找到最大公约数,让大家产生共振和共同理解,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排斥个人表达、排斥诗、排斥梦境、排斥情绪表达。长此以往,凡是描绘梦境和情绪的文艺作品,都从我们视野里消失了,一旦有人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就会被批评,大家也争相表示,看不懂。看不看得懂,成了衡量文艺作品好坏的最高标准。

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作者性可能是电影世界里,少数一些还能保留人类存在感、创造力、智力活跃度的地方了。那些看不懂的电影,可能是人类最后的绿洲了。

因为,仅仅是目前的人工智能,就已经完全可以胜任“写故事”这个任务了,很多网文作者,就是用写作软件来写作的,只要做好故事设定,取几个人名,其余的部分,就可以靠写作软件来完成了,一天写几万字,根本不是难事。未来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只会有更多突破,更多进步,讲一个平整的故事,已经不能让创作者骄傲了,故事、叙事,已经大大贬值了,反而是内心、情绪、迷梦,还有最后的价值。

电影人“把噗”在《双峰》第三季后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可以作为结尾,原文比较长,我摘其中几句:“1.人工智能正在到来的时代,留给人类的还有什么,唯有情动。2.情动,作为非表象性的思想样式,预设了观念,但非观念……6.在小说,虚构不再有价值,这是概念的生产。留给人类的是情状,是情绪、情感与情态,是普鲁斯特、奥兹和托宾。7.在电影,是动作的消失,是完全的情境。观众只能产生无法归于概念的情状,情动本身即是价值。”

(韩松落)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0722A06L2U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