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 人工智能“唤活”经典声音

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京举行。《创新中国》节目组 供图

1月18日,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首映式暨“创新引领中国”媒体行动在京举行。《创新中国》是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将从1月22日20点起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21点20分在深圳卫视播出。

一个点子:

用技术模拟逝者的声音

“用事实说话,焦点访谈”,这段深沉雄厚、气势不凡的声音是很多人记忆中的一部分。声音的主人叫李易,是我国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语言艺术家,曾为《再说长江》《大明宫》《美丽中国》《人类星球》《迁徙的鸟》等多部纪录片及影视作品配音,业内享誉极高。但这位优秀的播音员2013年不幸因病去世,享年50岁。

《创新中国》总导演史岩在考虑节目配音员人选时,反复思量仍觉得李易是最适合的。《创新中国》是一部关注中国和世界前沿性科技成就的节目,节目组曾用半年时间,在浩如烟海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进行筛选,对国内高科技的“行情”了如指掌。中国的语音识别技术作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该片专门为此拍摄和制作了一个段落。史岩想到一个点子:用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李易的声音。

首映式现场播放了一段李易生前的作品和《创新中国》中人工智能模拟的李易声音进行对比,这让十分了解李易的李瑞英和朱军等播音员和主持人纷纷表示基本听不出差别。制片人刘颖和徐欢表示,这不只是对李易的致敬和怀念,更是对创新精神的最好诠释。

一个挑战:

每个故事间都“争分夺秒”

弘扬创新精神、鼓舞创新者,是《创新中国》纪录片的核心价值观。

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纪录片在国内还是首次尝试,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创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激动人心。”史岩说,“我们通过制作《创新中国》,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创新者的艰辛。有时候,坚持比创意更重要。我们要向科学致敬,向科学精神致敬。”

纳米发电机的发明者王中林院士、几十年致力于改造盐碱地的欧阳竹、火箭发动机的设计人员陈建华、“人造小太阳”聚变装置实验运行的总负责人龚先祖……这些科研人员在公众视野中很少出现,他们所从事的研究距离普通人看似遥远,但一旦成功,却将改变我们的生活。“纳米发电”虽然还在试验阶段,但已经制造了惊喜,它可能改变我们获取能源的途径;“人造小太阳”则是模拟太阳的聚变原理,可以释放出极其惊人的能量……

据导演组透露,这样的故事在片中比比皆是,以至于他们在遴选时都会感到“痛苦”——每个故事之间都在“争分夺秒”。这部纪录片涉及了大量最新的科研成就,它们也许在新闻热点中曾经出现,但背后的细节却鲜为人知。

所有这些故事中,都涉及大量的科学技术信息,如何将尖端、专业的科技知识转化为趣味盎然的表达,对创作人员是巨大的挑战。“不仅要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观赏的乐趣,而且也希望给观众补充科学营养。”《创新中国》执行总导演胡博和史慧说。

据悉,《创新中国》由中央电视台、深圳市委宣传部联合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摄制,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承制。全片共分6集,每集50分钟。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120C03JEI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相关快讯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