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于丹,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

导语:当每个人都在谈论科技,畅想未来的智能生活场景时,人文教育应当有什么位置?当我们享受人工智能时,如何应对伦理边界问题?当我们畅想未来教育时,是否能从历史,从传统教育定义上来比照?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于丹,在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上带来演讲《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通往未来的线索。

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

图为:于丹,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以下为演讲视频完整版)

大家好!我是于丹,谢谢大会给我这个机会分享《人工智能时代与人文教育》。置身在这个时代里,人文教育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位置?我想从我们大会主题【未来教育】它应该是怎样的趋势,从历史,从传统教育定义上来找一个比照。

教育

公元一百年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界定了教育是什么?教,上索事,下索孝;育是一种价值观,育是养子开始做善也。不仅养孩子,还要让他做个好人,还要让他做善事,这才叫做育。

在今天,我们都在追求教育的成功:孩子能不能考上名校,以后能够拿到什么样的职业。但对于孩子、对于教育来讲,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成功意味着某种目的达成,成长是一个终身的话题。

我们的教育从中国人最早的观念,一直走向未来教育,这个中间有多大的成长性?技术给我们带来了革命,也给我们带来了困惑。以色列的历史学家赫拉利有这样的一个观点,未来威胁人类有共同的三大问题:第一是核战争,潜在的威胁;第二是环境生态系统,有可能面临全面崩溃;第三是人工智能。

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在人工智能里其实也潜在着对人的异化,或者超出伦理边界的可能。

《周易》曰:天之大德曰生,生生之为一。我们古老的世界向着未来生生不息,这中间不应该有颠覆性的断层。人类应该以一种从容,甚至优雅的姿态践行,去进行变革向前进步,追求更好的光明与力量。

中国道家解释这个世界,从天地大道生出一,就是原始太极,从一里面生出了二,就是阴阳平衡,从二里面生出了三,就是天地人三材。有了人以后,三生万物,而万物都是负阴抱阳的。都在阴阳转化平衡之中,彼此生生不息,一团和气。这个和,是和而不同,是一种包容,也是一种创造力。

我们所希望的社会进步是一种从容的进步,我们所希望的教育即使在未来也是给人理性的教育。今天的世界不缺少感性的力量,也不缺少破坏的冲动,但理性是重构秩序的起点。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唯而不争,这是《道德经》最后一句话,苍天本身应该有利于万物生长,不制造祸害的。而人间应该是有所作为,守住本分,不去与他人纷争的,这就是理性。

人文精神

什么是人文精神?我并不认为现代科技与人文精神之间有一道鸿沟。人文精神为底蕴,现代科技为手段,我们才有更好的未来。这不是一种割裂、一种对抗,也不是一种冲突。我们不能再陷入二元法导致的一元论。我们一定要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大时代里,理性地看待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意味着什么?

第一,内心秩序的建立。

孔子说,古之学问为己,今之学问为人。学者也罢,学问也罢,我们是为什么学?

学问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东西,学问让人不惶惑,学问让王阳明一个人在贵州隆昌时还能有治良知的定力,还让他在写绝命诗时敢说敢将世道一肩挑。

学问是让苏东坡到穷山恶水还说菊花开日乃重阳。荀子说君子之学,入于耳要藏于心,要行之以身。他们举手投足毫无力气,他们有一点儒雅,他们有一点谦卑,但是没有力量可以打倒他们的内心,因为他们内心有秩序感觉。

学者所以求为君子也。学者不是文凭、不是职位,为了有君子的内心,对于中国知识分子来说,内圣外王,这是一种理想。内在修为做圣贤,外在可以去担当,这是一个君子的理想。出可以为将领,静可以拜宰相。

当整个社稷江山需要他担当时,他都要拿的起来。因为从自己的内心到这个世界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未改变。不管它是发达了,去兼济天下,还是穷途末路时独善其身,他内心的逻辑起点从未改变。我想这是人文教育对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孩子最有价值的地方。你的身份不靠一张名片,不靠社会给你的评价,而是内心对自我有期许,对自我有确认,一个人知道他和大时代之间有什么样的使命和担当,这是中国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不光是观念,它是行为方式的分寸感。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知为行之始,行为道之成,所以知与行不可分开。中国人最有效的教育,从小要进行行为教育。

《大学》张继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置于熟人子弟皆入小学。八岁叫做进小学,学什么?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数之文。第一句话讲的是学位,学三件事,洒扫,就是做家务,打扫卫生,一室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一个人跟周边环境的秩序感。应对,怎么说话,怎么聊天,怎么样从容跟人把话说的好听一点,有中国人说话的样子,而进退,到公共空间是要守秩序的。如果一个人小的时候不懂规矩,长大只会越来越坏。

礼乐射等,这是中国的六艺。乐是美育,射是体育,育是生活的机能,书跟术就是文科和理科。所以中国的教育理念要与时俱进。六艺本身,已经在追求人格的全面发展。到15岁上大学,要学更高级的道理,而教之以穷理,修人,治理之道。上大学不是分专业,拿文凭出去找工作。

穷理:就是你要有一种格物致知,穷尽道理的自我觉悟和学习动力。一事不知如士之耻。我们孩子知道标准答案越来越多,而对直接提出的质疑越来越少。人脑最高级,最有尊严的地方是它有判断,过多的答案恰好剥夺了对穷理的热情与追问。穷理为了什么?为了正心,为了看见天地大道,以古今经验来参悟一颗心。

心外无物,这颗心跟世界的关联,是你的逻辑起点。有了心,还要有行,那就是修己。

修己: 修己治平,平天下。学校的教育,人文的教育,让人能够从觉悟到行为,把握住这样的分寸,这是教育原来的目的。

第二,思考边界的拓展。

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未来的教育,人们到底要怎样去接受教育?今天,大量的电子阅读替代纸质文本,大量的碎片化让我们心流的专注力越来越短了,而我们支离破碎,起伏不定的信息碎片,往往让我们得出来的印象更偏激,更边缘。我们稳定的逻辑性在哪里?我们还愿意思考吗?我们被喂的各式各样的结论的东西,显然已经太多了。

中国古代,希望一个人学习干吗,不是为学而学、为考而学,一个人有志于天地大道,成长依托于自己的基本道德,然后在人与人的关系里去学习仁爱。什么叫仁?二人成仁。两人之间,将心比心,能够协同合作这种关系就叫仁爱。最后流于六艺。

人要有一种艺术气象,自信饱满而从容。真正的艺术都是有使命感的。德国现代舞之母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反对所有以形式为目的的舞蹈。让世界所有的问题都在身体的流动中表达出来,这才是真正的舞蹈。它是要解决世界的问题。音乐也是一样,中国人讲君子左琴右书。弹琴不是为了给别人听的,是为了一个人能够真正使心为琴曲,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中国以前的教育都是超乎功利的,它让一个人能够追问自己的内心。

如果你觉得世界对你还不够好,那些机遇还没有垂青于你,那些你自己最好的年华还没有到来,请问问自己,你有什么没做到的吗?

孔子问了他自己四件事:德只不修,学只不讲,文艺不能喜,我知道大义当前,我知道好,可是我就是去不了。不善不能改我知道我有错,人改自己的错,难。人要是跟自己较劲,要自律,难!这是中国过去的人文教育。

当一个人把自己的生命准备到充盈饱满,有信念,有能耐的时候,他实现了他对世界最大的担当,这就是中国人自信的唤醒。一个人是因为完成了自律,他才拥有了更高的自尊。而一个高自尊程度的人他自然就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技术不是一切,技术是给我们生命插上翅膀的,真正支撑起未来教育灵魂的还是人对于自身的认知和人对于使命的担当。

在技术与人文之间,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是一种平衡的关系。人工智能与现代教育,如果能形成一种化合反应,我们就回到了教育的本质。这种本质是在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并不一定仅仅成为某种人。

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里有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种学问,它使人学出来可以成为某种人,学医的人可以成为医生,学法的人可以成为律师,但是除去各种行业类别之外,还有一种学问,它使人作为人,而成为人,那就是哲学。

一个人生命成长中的人文教育,让人知道生命底色是什么?知耻近乎勇。我们怎么样才能够不灌输那么多标准答案,而开启人的穷理之心?让他能够从完整的知识结构,一种旺盛的求知欲望,直到落实到创新的开拓意识,直到把他们的无限探索从当下链接到未来呢?

如果能够把人文教育和未来的这种科技融为一体的话,答案也许就在这个会场上,也许就在我们每一位的手中和心中。当心中有了一个清晰的判断,手中就会转化成一种能力。

本文由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笔记支持“笔记侠(ID:Notesman)”合作整理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81229G0UM98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