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埋点系列-代码埋点SDK架构与原理

小迪导读:本文讲解代码埋点的采集SDK的架构和原理。对产品,数据产品,数据技术,数据分析感兴趣的都是本文的目标读者,文章内容是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如有描述不准确的地方,欢迎读者朋友们评论交流。

本文大约4000字,阅读本文大概需要15分钟。

1.

代码埋点与全埋点的区别

▍1.1 代码埋点

代码埋点,顾名思义,就是每个埋点都需要开发写代码。代码埋点是侵入式的,需要工程师在每个需要埋点的位置上打点。

优点:每个埋点都是需要开发,因此每个埋点都可以带很多业务信息(也就是数据分析里面的维度),数据可靠性高,接收到的埋点数据价值巨大,主流大公司都会选择代码埋点这种方式;

缺点:工作量巨大,埋点代码版本管理困难。

▍1.2 全埋点

全埋点,又称为无埋点。应用中只要集成了全埋点SDK,全埋点SDK会对应用中的数据做全量采集。

优点:只要接入全埋点SDK,即可实现全量采集,集成后几乎没有开发工作量;

缺点:全量采集只能采集统一预置的变量,业务变量不会带在埋点数据中,这就让全埋点数据的价值大打折扣,基本就只能用看埋点数据(只看用户行为数据,不能关联分析),不能用数据(画像,推荐,算法)。

他们不是替代关系,是互补关系,用来满足不同场景的需求。代码埋点,上线了后发现,埋漏了,怎么办,看全埋点的数据,虽然没有那么多维度,但有总比没有强。全埋点因为全量采集,还可以非常方便的看用户行为路径,APP内流量走势等等。

我认为,在重视数据的公司里,代码埋点是不可以缺少的,全埋点是锦上添花。以下篇幅中,都是围绕代码埋点SDK展开讲解的

2.

评估代码埋点SDK优劣的标准是什么?

从公司战略看,是传统企业要做数字化转型也好,创业公司要成为数据驱动的精细化运营也好,用户行为数据采集只是数据战略中一小部分。因此埋点SDK应该尽可能设计的简单、易用,做到数据容易采集,采集到的数据好用。让采集数据成为公司数据驱动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首先应该关心代码埋点SDK的用户,用户用的爽,用户舒心,就可以认为SDK做的好。用户是谁,他们关心什么?

采集SDK的用户有些谁:前端和客户端开发、服务端开发,数据测试,大数据团队。

开发埋点的人(h5,小程序,iOS,Android的开发):

简单易接入,开箱即用,提供非常简单的SDK接入方法,并且有规范清晰的SDK接入文档,帮助任何一个开发自助式地进行快速接入,哪怕是新人,也可以在10分钟内上手使用;

现在一个应用可能会接入多个SDK,这就要求SDK需要做到极致的稳定,对业务逻辑和功能没有任何影响,接入后,不能出现crash,不能出现性能问题。加上埋点后,不能影响功能逻辑,埋点的发送不影响用户体验(用户无感知)最好数据是异步发送,埋点发送失败导致的问题不会让APP崩溃;

尽可能减少开发工作量,预置变量要足够丰富;

SDK的多端一致性,经常有埋点需求是跨h5,iOS和Android都要埋,需要三端埋点的实现逻辑保持一致;

测试埋点的人(数据测试)

非常容易的区分出来dev,qa,pro环境数据,且提供好用的测试方法

接收埋点数据人(大数据团队)

埋点的数据模型是简单的,可扩展的

同一个用户可以全程被标记出来

一个代码埋点SDK,全部满足上面这些用户需求,就可以打95分了,也可以在实际业务中应用了。

3.

代码埋点SDK的架构

▍3.1? SDK整体架构

数据采集是否完整、是否准确、是否及时、能否关联打通,都直接影响公司整个数据平台的应用效果。因此,代码埋点SDK 需要良好的架构来保证数据的采集。

这部分从SDK整体设计出发,分别讲解SDK中的重点模块

▍3.2 SDK采集数据的流程

对于SDK而言,数据采集是在用户行为被触发时,把用户行为按照事件模型的数据格式,发送给服务器。下面以APP的数据上报流程图说明SDK的采集数据的过程。

▍3.3 初始化模块

初始化配置参数:各种配置参数的初始化,比如服务器接收地址,数据发送策略配置等等;

初始化缓存队列:只有当SDK初始化完成,采集到的数据才会通过网络发送到服务器。在这之前,数据会缓存到队列中。

▍3.4? 数据采集模块

代码埋点,在SDK初始化后,SDK提供了采集的相关接口。开发调用SDK提供的采集接口,将要采集的事件名称,变量字段等先保存在本地,然后按照一定的策略将数据发送到目标数据服务器中。(或者直接发送)

代码埋点采集SDK提供的可以能力有:

精准控制埋点位置;

灵活定义事件和变量,支持采集丰富的业务数据作为变量;

此外代码埋点会提供丰富的预置变量,所有埋点都会自动带上预置变量的数据,通常包含以下字段:

▍3.5? 数据存储模块

数据存储模块是为了对埋点数据做缓存,常见有以下几种存储方式:

队列:如果是异步引入SDK,通常会SDK尚未加载,就需要采集数据,这种情况,就需要先把数据在队列中缓存,SDK初始化完成后,按照先进先出顺序发送数据;

localstorage:页面采集的数据会存入APP的localstorage中,然后按钮发送策略发送(定时或者定量),数据发送失败时,localstorage不会删除数据,会再次发送,这样就有效避免了数据丢失;

cookie:通常会在cookie中存储一些用户标识;

▍3.6? 数据发送模块

数据发送模块负责将缓存的数据准确的发送到服务端。

实时发送:把缓存在队列中数据按进入队列的顺序,一条一条的读取然后发送,发送后删除;

定时批量:数据在队列中存放一定时间后(可配置,比如6s),将所有数据发送出去,发送成功,删除数据,发送失败,跟下一批一起发送;

定量批量:数据在队列中存放数量后(可配置,比如6条),将所有数据发送出去,发送成功,删除数据,发送失败,跟下一批一起发送;

讲完代码埋点SDK整体架构后,再讲一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几个部分:

4.

事件模型

▍4.1?事件模型的数据结构

事件模型本质是用一个标准化的语言去描述用户的行为,也就是将具象,丰富变化的的用户动作,抽象为一个数据模型;

其实事件模型很好理解,我们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类比理解,你怎么给别人描述你在生活中的行为?例如说会这么说,我昨天晚上20点20在家小区门口的快递驿站取快递,这是一个典型的描述行为的话术。将这个描述行为的方法使用在应用中用户行为的追踪,就是埋点中事件模型。

事件模型,4W1H,即:一个用户在某个时间点(when),某个地方(where),以某种方式(how)完成了某个具体的动作(what)。

一般会包含哪些类型的事件:

页面浏览

按钮点击

弹窗展示

模块曝光

这些组合起来就就能覆盖用户在应用中用户行为的99%

▍4.2?预置变量

在描述事件时,有些信息是通用的,每次都需要携带的,这种信息我们可以在SDK中一次性封装好,这样就不用每次埋点都要做重复工作,在事件模型中,我们将这些预置变量都放在一个JSON中,即default_variable这个字段。

▍4.3?事件变量

同样在描述事件时,有些信息,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视具体业务不同,需要携带的信息也不同,例如商品详情页需要携带商品信息,社区feed曝光需要携带帖子信息,这不就不可避免,每次进行代码埋点时都要开发携带具体的业务信息。在事件模型中,因为字段不确定,因此将业务信息放在一个JSON中,不管业务变量是什么都塞进去。

5.

如何有效降低数据漏报率?

▍5.1?H5的数据通过APP发送

因为用户端,用户千奇百怪的操作,以及各种不可提前预判的特殊状况,要求埋点百分之百一个不漏,是不现实,行业里,APP漏报率在1%左右,H5的漏报率在5%左右。

APP可以对缓存和上报做策略,因此可以漏报率比H5低很多。

APP漏报率1%,h5漏报率5%,想要最大程度避免漏报,大家都能想到的一个方法就是:针对hybrid app,我们可以把里面的h5页面埋点数据,先发送到APP SDK中,经过APP的缓存和上报策略,就可以把hybrid app中h5页面埋点数据漏报率从5%降到1%。

如何做呢,主要考虑两点:

h5拿不到很多预置变量的信息拿不到,h5数据发送到APP SDK后,APP SDK需要对h5采集不到的做补全;

用户标识统一:在用户登录之前,用户标识是匿名id,h5生成匿名id是用cookie,app生成匿名id是用AndroidId或者IDFA,因此需要统一;

▍5.1?APP做缓存和发送策略

这部分在SDK的数据发送模块已经描述,就不赘述了,只简单讲一种具体的策略:

时间间隔:每隔一定时间(默认 6 秒)发送一次数据;

存储数据条数:存储数据达到一定条数(默认 6 条)时发送一次数据;

进入后台:当APP进入后台时发送一次数据。

上述三个发送条件满足任意一个即可发送数据。

如果数据发送不成功,会将发送的数据保存起来,满足发送条件后,与之后的数据一起尝试发送。这样,可以减少网络请求、节省服务器资源,并且有效地降低一些数据发送过程中的丢失问题。

6.

用户id-mapping问题

现实世界中,我们用身份证来准确识别一个人。网络世界中,我们应该用什么来标识用户呢。常见的方法都有一些问题:

设备标识:一个人有多个设备,或者一个设备被多人使用,都会导致标识的不准确;

账号:只有用户登录,才知道用户是谁,访问行为和登录行为关联不上

这就需要有一个非常系统体系的方法去标识用户(在展开讲字数就控制不住了,后续专门更新id-mapping问题的文章,记得关注我)

以上就是我对于代码埋点采集SDK的一些理解,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评论讨论,一起进步。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210306A0B7BE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