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未来竞争的关键,就在于这6点!

面对市场竞争纷繁复杂的变化,企业想立于不败之地,经营者该怎么看待“变”?如何深层次地思考这个“变”?应“变”的策略又是什么……本文是2018(第11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年会朱兴明先生的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一、论动能之变

1.动能升级,而非转换

中国的旧动能是低成本优势,中国未来的新动能是创新优势,也叫技术优势。我们现在处的不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时代,而是动能升级的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

成本优势从来不只是支出成本的概念,而是低投入高产出的概念。

从投入产出的概念去推理,中国的低成本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存在的。我们对比发达的欧洲、欠发达的印度等等多地的人力资源,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还是中国人力成本是最低的。

低成本优势,包括人口的红利,尤其是人才的红利,是中国长期存在的优势,这一定要成为中国企业的战略前提。但是面对未来,企业的动能要升级,外延到整个社会的动能要升级,一定要有创新驱动。

所以所谓的新旧动能“空档期”是不存在的,现在是处于换档期、升级期。这是我对动能之变的观点。

2.创新动能的形成,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

对比旧动能,企业的动能升级很困难,即创新动能的形成很困难,难在哪里呢?

第一,中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从可获取性来讲非常容易。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低成本的人力资源很好获取。我们有大量的产业工人,大学扩招后,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预备工程师作为人才储备。但是创新人才的获取难,培养更难,创新的成果推广普及难。

第二,我国的低成本优势,先后经过港资台资企业、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等推手在不同阶段的广泛利用,从而成为社会动能。但是我们的创新驱动,特别是中国公司的创新驱动,是不太受客户接受,甚至受国外同行抵制,甚至是扼杀的。

国家政策更多从研发、技术创新角度给予支持,然而我们的市场主体是不太能接受中国公司创新的。一个创新如果不能得到市场的验证,不能快速在市场验证中得到修正,这种创新的过程会很慢。这正是我们国家面对创新一个很大的问题:主流市场是抵制的,甚至我们政府客户都是抵制的。

我们必须面对现实,用更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累积这样的新动能。其实我们要看到希望,中国在2C业务的模式创新上,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2B业务的创新,还任重道远。

二、论产业之变

1.创新点因产业链而异

每个企业的基因不一样,不能照本宣科,是不能直接模仿的。

目前国内企业,都处在两类产业链上:一类产业链是从B端最终延伸到消费者C端,另一类是从B端到B端,不会延伸到C端。我们对创新点的定位,首先要知道自身是处于哪一条产业链。分布于不同产业链上的企业,创新的模式和出发点是完全不同的。

B2C的产业链特别容易实现模式创新。现在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最大的创新成功案例就是卖场,互联网模式对C端和接近C端的B端业务最适宜模式创新。但是中国大部分传统企业,在第二种产业链上,只到B不到C;或者在第一条产业链上,但远离C端。这种企业要从内容创新上下功夫。

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要追求极致的模式创新。C端业务或者接近C的B端业务,要想想模式创新,而大部分2B业务,一定要追求内容创新。

那么这些模式创新、内容的创新包括了什么内涵呢?

2.创新点有差异

近年来,模式创新在中国发展很快,它们对技术的创新要求并不是很高,笼统概括为平台软件+APP,它的创新要点是体验取胜,这样的公司很多是轻资产的公司。这样的创新在中国未来也需要,但是对中国综合国力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我们最繁重的任务:是2B业务的创新,也是创新里最难的。

第一,基于原子、分子理论(第一原理)的工业工程(IE),无论是我们的高等教育、还是舆论价值导向都不太重视它,很多企业也不会沉下心来做好基于原子和分子理论的工业工程。如果想要做好内容创新,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干这个事。

第二个是基于边缘计算的工业软件,未来产业的智能制造创新也在这里,而且这些东西是创新真正的难点。

3.工业互联只有小数据

我要特别说一个观点,关于大数据和小数据。互联网讲大数据,工业互联网讲小数据。

世界某权威专业咨询公司曾经说过:“工业互联网的未来,边缘计算会取代云。”如果不懂边缘计算,不懂工业互联网,就光谈大数据、谈云计算,这是谬论。

我们一定要深入地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大数据讲共享,讲互联,共性多。小数据讲个性、讲私有,因为数据是资产,无法共享。

我们的人力资源工作其实也具有这样的特点。作为一个CEO来讲,公司CHO就是给公司提供人力资源的选、育、用、留、辞的解决方案,人力资源的管理是一个个性化非常鲜明的管理领域。不同公司之间个性化特别强,公司不同部门之间,同一个部门的员工不同的年龄,都是个性化的,所以没办法大规模标准化和结构化。

三、论人口结构之变

1.变化的人力资源

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从60、70、80后,90后,到未来马上进入职场的00后,每个年代人的特征及特征成因都不一样。

60年代的人叫“挣扎”的一代,一辈子挣扎。70年代前后的人是“幸运”的一代,赶上了这个时代所有好的东西。

我们的80后,是“重压”的一代,遇到了中国所有市场化的过程。但是现在这一代人是我们职场里的主力军,我们企业如果不把这代人用好,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无的放矢。

90后、00后可能是“迷失”的一代。他们什么都不缺了,互联网环境下长大的一代,他们未来的工作动力在哪里?他们会不会方向迷失?目标迷惘?这是所有CHO面对的难题。

2.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

从人力资源管理来讲,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应对策略。

“挣扎”的一代顺着他们,“幸运”的一代留住他们。

我们国家“损失”了很多70年代的人才。我生活在深圳,深圳是精英聚集的地方,现在这一批人中有一部分人是不工作的,还有一部分人移民到海外了,也有一批学霸与精英很早已经移居海外了。大家想想,如果这代人没留下,对国家、企业来说是巨大的人力资源损失和遗憾。我们要留住这些人,他们年富力强,有经验,是宝贵的财富。

重压的一代我们要爱,我们要爱护这一代,他们太不容易了。

迷失的一代我们要导,我们要引导他们怎样塑造人生的理想、信念,怎么样塑造人生的价值观,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大家应该都有体会。

四、论消费理念之变

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带来了巨大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主体的变化。从我们父辈们的温饱性消费向我们自身的实用性消费、再到年轻一代的品质性消费升级,现在的年轻人更是以体验作为消费的选择标准。

中国的消费力,尤其是我们品质性消费这一代成长起来以后,中国有接近5个亿的中产阶级家庭的消费群体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驱力,这是创新动能形成的源泉。这一点也对我们制定战略有很大的影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改变。

五、论企业竞争力维度之变

企业怎样才能有竞争力?传统企业特征是计划、控制和竞争,以低成本优势作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但现代企业不是这样,创新驱动必须在识变、抓变、创变中落地。

识变,识别变化,并且对变化的识别一定要准。

抓变,抓住变化,并且要快。一个公司想要在竞争中胜出,唯快不破。

创变,创造变化,创变一定要狠。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由识变、抓变、创变构成的新的优胜劣汰丛林法则,这是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

六、述应变之道

应变一:聚焦组织战略

针对上述变化,我们应该怎么应变?首先定战略,一个产品主义至上的公司一定要记住,战略收敛能力是战略能力的核心。战略不是铺摊子,不是摊大饼,战略的核心能力是收敛,从可能做到值得做,再到能做到做好,战略的制高点是聚焦。产品主义的核心是专业主义,只有聚焦,才能专业。

这个聚焦不光是领导人聚焦,所有的职员必须聚焦。只有聚焦才能专业,只有专业的产品才能赢取市场。宁可要两个90分的产品,也不要十个60分的产品,因为60分的产品对企业没有任何好处,相反可能会把企业带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应变二:回归组织目标

第二个应变方法就是今天大家讲的忠于客户价值。很多人说我们以客户为中心,什么叫以客户为中心?

如果仅仅对客户比对领导好,这个不是真正的以客户为中心。真正的客户价值是什么?传统的客户价值就是TQRDC(技术、品质、响应、交付和成本),我们新的客户价值一定要加E,E是体验。

未来的客户价值,客户体验感要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忠于客户价值的价值创造,就是成就客户,成就客户是组织的唯一目标和存在依据。

应变三:打造组织活力

一个组织一定要有活力,组织的活力靠什么保证呢?我觉得很重要的就是价值流的分解。我刚才说的客户的六个价值(TQRDCE),这六个价值的价值流是要分解出来的。这个流能不能流得通,是衡量这个组织活力很重要的依据。

从价值流分解出主航道,主航道要有决策权,叫一线决策。一线决策,即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怎么样才能做到?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有决策权,不是建议权,也不是否决权,是我们组织活力的根本保证。

我们今天谈人力资源,一定要涉及到“人”。人一定有技能,人一定有品行,人一定要有胸怀。我们培养人的目的,就是要从技能、品行、胸怀三个层次去培养他,去引导他,才能实现我们人力资源工作的三级跳。

关于文化。创新的文化是“四个敢”,敢想、敢说、敢干、敢犯错,把“四个敢”做好,就能保障组织的活力。

应变四:以不变应万变

不变,就是守正。什么是“正”?

第一是以哲学为依据,哲学包括了东方的哲学——儒家思想,还有西方哲学——事物的两大特征和三大定律。哲学要成为我们企业管理最核心的依据,我们的CHO也要关注哲学,不关注哲学的CHO不是好的CHO。

至善为初心。善良,良心要成为我们企业的红线。不是道德,也不是法律,企业家要以良心为本,要以良心为边界来从事企业经营,仅仅以法律为边界的企业经营是非常危险的。

科学为标准。西方的科学引领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以信息、数据、模型、标准到产业,这些东西都是科学的逻辑,是我们要敬畏的。中国很多企业经营者不习惯利用西方的信息、数据、模型来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包括人力资源的经营,这样的方式方法是错的。

出奇,企业的创新,特别是B端业务的企业创新要涉及到分子、原子级的创新,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只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创造一流的奇迹。中国企业的出奇,就是要做到聚世界一流人才 + 中国的供应链,这就是专业主义出奇制胜之道。

本文来源华夏基石e洞察(ID:chnstonewx)文 |朱兴明

哈工大国际注册高级职业经理人系统实战研修班

常年招生、滚动开班

【招生对象】:总经理、CEO、副总经理等企业运营管理高层决策者;总监以及公司拟培养的高潜中层管理干部;其他有志于高起点创业的相关人士及创业团队;

【培养目标】:帮助企业培养一批具有战略视角和运营能力及领导力的高级管理人才!

【课程安排】:

【报读咨询】:

班主任: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s://kuaibao.qq.com/s/20190105B0URXM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
http://www.vxiaotou.com